波蘭的國旗剛好就是上下顛倒的印尼國旗
另一個高中同學艾倫來會合了,另一個因故缺席的花豬沒來可惜,花豬沒來太可惜,花豬沒來實在太可惜!特別"調整"旅行風格,不能亂吃亂住,波蘭物美價廉,C/P值超高,餐餐都吃餐廳也不覺得心疼,從瑞士來到波蘭,感覺回到正常的凡間,但是波蘭美女真的超級多,又像到了另一個天堂,隨便走在路上10個女生有8個是正妹,剩下曾經是正妹的老太太與未來是正妹的小女孩。
特地買轉機時間只有40分鐘從蘇黎世經柏林飛華沙的廉價航空Air Berlin,以為「德國」的公司就是品質保證,先是班機抵達Berlin延誤,下機直接衝刺到另一個登機門才趕上,到了華沙又發現我的行李被丟包了,沒趕上這班飛機!地勤也不能保證何時行李會抵達,只能拿了行李遺失單,靜候通知。本來很天真以為行李隔天就會到,結果等到第6天才送到飯店,而我們隔天就去立陶宛,雖然很不幸行李被丟包,但卻又很幸運有找到,並且在離開波蘭前夕收到,期間已經有不見的心理準備,也買了一些衣物與盥洗用具應急(我太勾意,沒有多買一些),另外建議可以用有附贈旅行不便險的信用卡上網買機票,這次是匯豐銀行與國泰人壽合作,只要用信用卡支付80%以上的機票或團費,便贈送旅遊不便險,而國泰的理賠也相當快,客服人員的說明也很清楚,雖然最後手機充電器與隱形眼鏡被打槍不能理賠(有特地來電告知)。謝謝Air Berlin帶給我難忘的波蘭之旅,該公司四個月後宣告破產,這個故事警惕著人們「天理昭昭,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真的不可以做壞事阿。
Warsaw
華沙,波蘭的首都與第一大城,整座城市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幾乎全毀中重建,一步出火車站馬上看到蘇聯送給波蘭的Palace of Culture and Science大樓(237m,波蘭第一高、歐洲第六高樓),是由俄國建築師Lev Vladimirovich Rudnev(1885-1956)設計的史達林式建築(Stalinist architecture或稱Socialist Classicism),為1947至1953年間蘇聯興建結合巴洛克式、歌德式與美國近代摩天大樓等風格的建築,其代表作是在莫斯科的七姊妹計畫(Seven Sisters,Сталинские высотки)的七棟政府機關、學校與飯店大樓。後來也在拉脫維亞首都Riga也看到幾乎一模一樣的Academy of Sciences大樓,雖然是華沙最顯眼的地標大樓,但是仍有許多波蘭人視其為眼中釘,並主張把它拆掉,因為該大樓象徵著蘇聯共產主義統治時期。
舊城區的建築群其實非常年輕,全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幾乎全毀之中,致力於恢復歷史面貌重建而成,UNESCO為肯定其努力,仍將舊城區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位於舊城區內的Royal Castle是波蘭歷代國王居住與處理朝政的城堡,也是在二次大戰全毀後依照舊貌重建。
17世紀建成的巴洛克式Wilanow宮,是唯一在兩次世界大戰未經太大破壞保存下來的皇室宮殿。
Łazienki Palace原本是貴族的澡堂,後為波蘭國王的夏宮。
到波蘭一定要品嘗的啤酒,豬腳與餃子料理。
在華沙與之前法國Lyon的沙發主人Anais與Pierre會合,很開心可以在一個月後他鄉遇故知。
美人魚是華沙的守護神,可惜抵擋不住德國的坦克大砲。波蘭鋼琴詩人蕭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在此舉辦個人首場公開演奏會。
蕭邦死後被安葬在巴黎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公墓,但心臟依照遺囑被安葬在華沙舊城區的Holy Cross 教堂。
Kraków
波蘭的第二大城,1596年遷都華沙前的舊都,到波蘭不一定會去華沙,但是一定會來Kraków,除了包含舊城區與Wawel山城堡教堂在內的UNESCO世界文化遺產,電影辛德勒名單中的辛德勒工廠(Schindler’s Factory ),還有近郊另外兩個UNESCO世界文化遺產的Wieliczka鹽礦坑與惡名昭彰的Auschwitz-Birkenau德國納粹集中營。
舊城區地標之一13世紀St. Mary’s Basilica教堂內部精緻華麗的裝飾與佈置。
14世紀國王居住與處理政事的Wawel Casstle城堡以及舉行國王加冕儀式,並且安葬多位國王的皇家教堂(Royal Archcathedral Basilica of Saints Stanislaus and Wenceslaus,或稱Wawel Cathedral)。
逛舊城區需要烤鴨補充體力。
Wieliczka鹽礦坑
深達地下327公尺與總長287公里為世界最大的鹽礦坑之一,13世紀開採至20世紀末才停止,改建為紀念館,參觀安排走好長一段樓梯到達最底層,結束後再搭乘電梯回到地平面,其實忘了礦坑的細節,只有對漂亮的驗票員與導覽員印象深刻。
Auschwitz-Birkenau德國納粹集中營(1940-1945)
德軍屠殺約110萬人,其中90%是歐洲各國的猶太人,依次是波蘭人,吉普賽人,蘇聯戰俘與其他國家的人。這是個非常變態,嚴重扭曲人性的地方,參觀前須做好心理準備,會看到罹難者留下的大量行李箱,鞋子,眼鏡與頭髮,最讓我難以承受的是其中一棟營房內牆壁的兩側展示了受難者入營拍攝的大頭照,一張張照片都是曾經真實存在這世界的生命,整個參觀行程都是非常沉重與痛心,並且更加珍惜感恩自己擁有的一切與自由。
營區入口大門上的標語"Arbeit macht frei"(德語的勞動帶來自由)是納粹最大的謊言,受難者從此步入生命的最後階段,再也未能離開。
參觀完集中營實在是很不爽,只能借酒澆愁,借餃子填補破碎的心靈。
下一站:立陶宛(Lithuania)
Vilnius
立陶宛的首都與最大城市,舊城區也是UNESCO的世界文化遺產。不知道是時間點不對,沒去到對的地方,還是因為下雨,街上沒有太多人潮,看到的大都是老人,很多房子也是殘破不堪,沒有人居住,感受不到城市的生命力與活力,雖然舊城區也是不乏美麗的建築,但還是我在波蘭與波羅地海三國中最無感,最沒有印象的城市。
最特別有趣的景點是藝術家與年輕人聚集的嬉皮社區Užupis,該社區後來在1997年的4月1日愚人節當天宣布成立對岸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Užupis,Užupis是立陶宛語的對岸)頒布憲法(隨後翻譯成多國語言)、國旗、國歌、總統、並成立11個人的軍隊。
城市中有趣的塗鴉與公共藝術。
個人最愛的拍照姿勢之一,泰國人據信透過跨下可以看到鬼。
吃到立陶宛傳統料理的肉丸Cepelinai。Trakai
位於Vilnius近郊,14世紀建成的城堡,多次毀於戰火與重建,現有的城堡是1990年重建完成。整座城堡最好玩的就是幫自己銬上舊時的枷鎖。
到了歐洲以後好喜歡在戶外野餐,簡單的麵包、起司、火腿、酒、洋芋片,大大的享受與滿足,C‘est la vie。
十字架山(Kryžių kalnas)
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蘭立陶宛聯邦,立陶宛被併入俄羅斯帝國,波蘭人和立陶宛人在1831年和1863年兩次反抗俄國的起義,都未能成功。由於家人無法找到起義者的屍體,他們開始安放象徵性的十字架。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立陶宛宣布獨立,十字架山成為立陶宛人為獨立戰爭期間失去的親人祈禱的地方。1944-1990年蘇聯佔領期間,立陶宛人持續來到十字架山,留下十字架,證明他們仍然忠於原來的身份、宗教信仰和傳統,進行和平抵抗。雖然背後充滿愛、犧牲、勇氣與和平,但是當下感到有點陰森與磁場不合,整個人渾身不舒服。
下一站:拉脫維亞(Latvia)
Riga
拉脫維亞最大城市與首都,舊城區也是UNESCO的世界文化遺產,是波羅的海三國首都中最愛的一個,它比Vilnius熱鬧有生氣,沒有Talliinn的擁擠與吵雜。
Riga是西元1201 年來自德國的傳教士Albert帶著十字軍所建立的港口城市,利用Riga作為武力征服Livonia原住民(居住範圍包含今日的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迫使其改信天主教的基地,後來逐漸發展為波羅地海區域的貿易重鎮,今日舊城區的許多建築都是昔日顯赫的商會所留下,可惜不少建築經歷戰火摧殘,為拉脫維亞獨立後修復重建。
動物音樂家雕像是1990年Riga與德國Bremen締交姊妹市贈送給Riga的禮物,為德國雕刻家Krista Baumgaertel複製Bremen的動物音樂家雕像(下圖左),偷偷加上個人巧思與幽默,在原本的四個動物之外,多加了一道鐵幕(象徵共產主義),動物們由原著故事裡窺探小屋內食物,改為窺探鐵幕外的自由世界(當時拉脫維亞尚未從蘇聯中獨立)。
格林童話Bremen的音樂家(The Bremen Town Musicians):一隻無法繼續工作被主人遺棄的老驢子,在流浪途中遇到了嗓子啞掉的公雞、抓不到老鼠的貓和無法打獵的老狗,這四隻動物想要到Bremen組成樂隊,展開新生活。在前往的路上,動物們發現一間小屋,裡面有幾個強盜正在享用四處掠奪而來的大餐。四個動物一個站在一個的背上,共同發出吼叫聲並且衝破窗戶,強盜們被突如其來的聲響驚嚇而逃跑,動物們進屋飽餐一頓,並決定在屋裡過夜。當晚,其中一名強盜回屋檢查。屋子裡一片漆黑,他看到了貓的眼睛在黑暗中發亮,以為那是火炭,湊上前去想要點亮手中的蠟燭。這時候,貓抓傷強盜的臉龐,接著狗咬他腿,驢再用腿踢他,最後雞大叫著,這名強盜逃跑回去告訴他的同夥,屋裡有一個巫婆用長指甲抓傷他,有一個男人用刀刺他腿,有一隻怪物用木棒打他,還有惡魔喊著奇怪的咒語。強盜們聽完後落荒而逃,動物們則在小屋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Riga除了舊城區的另一個亮點是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風格的建築群。盛行於1890年至1910年間,此風格的最重要特色就是有活力、波浪形和流動的線條,表現形式深受自然元素如植物、花卉、昆蟲等影響。
Elizabetes Street上的各國大使館建築。
在里加也有史達林式建築Latvian Academy of Sciences大樓(107m),與波蘭的Palace of Culture and Science大樓真的是同個媽(蘇聯)生的。
Apes Together Strong!
下一站:愛沙尼亞(Estonia)
Talliinn
14世紀發展為波羅的海重要的貿易港口城市之一,舊城區也是UNESCO世界文化遺產。六月底的天氣還是非常不穩定今天出大太陽,隔天颳風下雨,氣溫驟降。
之前在立陶宛十字架山等巴士時遇到台灣同鄉Joy,聽到我們親切的台灣口音而認識,居然就在我瑞士友人居住的城市Montreux念書。
參加Walking tour 認識香港來的Bill,英國念完書在倫敦實習,已經申請調回香港的分公司,他說:倫敦再好,香港始終還是自己的家。我們在一個星期後的倫敦,7個月後回台前的香港轉機,以及他2018年3月來台灣玩的時候三次重逢。
下一站:英國(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