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內哥羅(Montenegro)
前南斯拉夫聯邦的成員國之一,也是聯邦中與塞爾維亞關係最緊密,1991–1995克羅埃西亞與波士尼亞獨立戰爭中,蒙特內哥羅便加入塞爾維亞向兩國進攻,直到2006年才正式脫離塞爾維亞獨立。
Herceg Novi
太有自信可以找到住宿,結果因為塞車抵達時已天黑,揹著大小包尋遍民宿或飯店都已客滿,已有搭最後一班巴士到下一個觀光客比較多城市的打算,最後找到一間飯店剩雙人房一晚45歐元,走投無路之下還是住了,本來Booking找到的只要25歐,但是嫌貴沒有先訂,晚上一度捨不得睡,為的就是多享受久違的自己一間房。與克羅埃西亞相似,1382年建立的Herceg Novi也是可以逛舊城區與海邊戲水消暑。
Kotor
如果蒙特內哥羅只能去一個地方,就是Kotor了,是蒙特內哥羅最美也是我最喜歡的地方,舊城區的中世紀建築與山丘的城牆遺跡是UNESCO世界文化遺產。
認識瑞士的Célien與Sarah,我是他們外國友人中第一個知道而且去過他們的城市Vevey。夏天的巴爾幹半島實在太熱,六點半還是有30多度(最高溫可以到40度),一路噴汗爬上山坡的長牆遺跡看Kotor灣的夕陽。
Perast
另一個Kotor灣畔小鎮,沒有Kotor與Budva的人潮,可以在這裡享受難得的寧靜與優閒。
Budva
感覺又來到熱鬧的東南亞海邊了,類似比較Low的泰國Pataya或峇厘島的Kuta區,日夜都被觀光客擠得鬧哄哄,晚上沿著海灘都是餐廳、酒吧與夜店。這兩天跟菲律賓的Cesar與亞塞拜然的Azer一拍即合,一直練肖為到處玩耍,跑Party,坐船出海去小島,在青旅邊吃西瓜邊跳泳池,喝酒遊戲(我一直贏都沒喝到),Cesar除了在塞爾維亞餐廳當主廚,更是彈得一手好吉他,後來還在青旅開個人演唱會。
Ulcinj
兩個兄弟陪我到這裡,蒙特內哥羅的最後一站。
阿爾巴尼亞(Albania)
Shkoder
第一印象真的很重要,抵達阿爾巴尼亞的第一天就愛上她,除了城市很漂亮,有城堡、古橋、清真寺、有山、有湖,人民更是出乎預期的友善,路人會向你打招呼問候,甚至城堡的售票員直接問我是不是從台灣來?
Tirana
阿爾巴尼亞的首都,小巧精美,可以感受她活力與興榮(獨裁政府倒台後,逐漸開放市場,市區內大樓持續在蓋)。
近郊的碉堡是前獨裁者恩維爾·霍查(Enver Hoxha,1908-1985)1967年開始在國境內各地大量建造碉堡,用來預防南斯拉夫聯邦、美國與蘇聯潛在的軍事入侵。至霍查逝世的1985年間共完成17.3萬座碉堡,平均每平方公里有5.7座碉堡,也讓阿爾巴尼有了碉堡之國(Land of Bunker)的稱呼,這些碉堡至今從未真正派上用場。恩維爾·霍查是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建黨者,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領導阿爾巴尼亞先後打敗了法西斯義大利占領軍和納粹德國占領軍,戰後建立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奉行,社會主義制度,致力改善教育、衛生與發展經濟。霍查在國內殘酷清洗政治異己、在國際上孤立,先後和盟友(南斯拉夫、蘇聯、中國)決裂,恩維爾·霍查在阿爾巴尼亞歷史評價毀譽參半,是建國的民族英雄也是高壓統治的獨裁者。
Piramida(International Centre of Culture)由恩維爾·霍查的女兒Panvera Hoxha設計,於1988建成,最初是作為恩維爾·霍查紀念館,因外型而有"金字塔"的綽號,後來陸續改為其他用途,2001年除了頂樓有電視台架設的天線,剩餘的空間閒置至今,反成為Tirana的另類地標,當地居民或遊客會爬到頂部。
非常喜歡Tirana市區變電箱的可愛插畫。
最大的驚喜是市中心有一棟綜合大樓,裡面有商店、咖啡店、餐廳、酒吧、保齡球館,大樓就叫TAIWAN(官網),但都是高級西餐廳,也沒有看到台灣元素,問人也不知道緣由,好像就是覺得TAIWAN這名子很獨特吧,類似在亞洲的商家喜歡用歐洲的城市名稱當店名。
Sarande
來到了Albania的海灘度假勝地。
Gjirokaster
保留良好的鄂圖曼土耳其統治時期( (1417年-1913年)的城堡與小鎮,也是UNESCO世界文化遺產。最喜歡有歷史的小城鎮了,很期待之後的土耳其之旅。
Berat
保存良好的鄂圖曼土耳其小鎮,沿著山丘連綿建成的房屋,帶給了她千窗之城(town of a thousand windows)的稱呼,與Gjirokaster一起並列UNESCO世界文化遺產,當初查Albania的資料就被她深深吸引。
馬其頓(Macedonia)
跟台灣較密切的是在1999至2001年,馬其頓曾與中華民國(台灣)建立短暫外交關係,後來因為與台灣的經濟合作方案推展不順,加上內部有阿族游擊隊武裝叛亂,外有科索沃獨立戰爭,大量的難民湧入,馬其頓急需拉攏歐盟與聯合國安委會常任理事國的中共,決定與台灣斷交,重新與中共建交。
Ohrid
舊城區為UNESCO世界文化遺產,以中世紀的教堂、山丘上的城牆、羅馬劇場,土耳其建築、湖畔沙灘等聞名,是馬其頓境內最多遊客造訪的景點。
Bitola
主要是要從這裡前往Pelister 國家公園健行,另外市郊有西元前四世紀創建的希臘古城Heraklea遺跡,隨後歷經羅馬帝國與拜占庭帝國統治,遺跡內仍可看到拜占庭時期教堂的馬賽克裝飾地板(西元四到六世紀完成)。
Pelister National Park
從其他旅人聽來的景點,網路搜尋完照片腳癢,立馬新增了爬山行程。將近10小時的環形健行,兩次迷路,第一次還找得到原路折返,第二次完全在樹林中迷失,沒有退路,只得硬著頭皮上升,因為攻頂才有機會找到路,結果沒多久開始起霧……什麼小朋友也看不到。還好老天保佑,讓我在幾乎走投無路下,瞥看到小小一點疑似人造的指標,隨著路牌越來越大與清晰,只記得找到路的時候大罵了一聲幹!心想得救了,繼續上上下下兩個山頭,才遇到第一個山友,結果她選的是車行路線,一路跟著車道輕鬆上山。
短暫道別後,繼續前往Pelister眼睛之稱的大小高山湖,有點像嘉明湖,下山腳已快廢,最後幸運搭到法國情侶的便車回家,10小時下來只遇到三個山友,雖然有整座山林都是我家後院的感覺,但其實也是有點危險,還好以前累積不少登山經驗,迷路當下也是很鎮定地思考脫困。隔天上下樓梯腳都超痛,但自己卻有點懷念這痛楚,自虐症又發作了。
Skopje
馬其頓的首都,最大特色是整個城市滿滿滿滿的雕像。
德瑞莎修女(Mother Teresa,1910-1997)阿爾巴尼亞裔羅馬天主教修女及傳教士,出生於Skopje,在馬其頓生活近十八年後,遷往愛爾蘭,最後定居印度並度過餘生。1950年創立羅馬天主教仁愛傳教會,為愛滋病、痲瘋和結核病者提供居所,設立藥房、診所、兒童及家庭諮詢機構、孤兒院及學校。2012年在全球133個國家活動,修女數目超過4500人。曾獲得諸多榮譽,包括1962年拉蒙·麥格塞塞獎及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2016年9月4日教宗為特蕾莎修女封聖,9月5日(其過世日)成為其聖日。阿爾巴尼亞特別以德瑞莎修女命名首都國際機場,馬其頓則在首都Skopje為其設立紀念館。
下一站:保加利亞(Bulga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