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以色列的負面印象好轉,除了自己是神力女超人Gal Gadot小粉絲,就是親身造訪以色列期間遇到的猶太人都非常友善,他們的日常生活其實就跟我們沒兩樣,看電影追劇、周末與親友聚會喝酒跑趴,並不是想像中的凶狠好鬥,大眾也只想要和平,討厭政治。只是在這個歷史、政治、種族與宗教錯綜複雜的時空背景之下,雙方累積的仇恨使人失去理性。另外以色列全民都要服兵役(男生3年、女生2年),偷偷說台灣女生真好命啊,義務役的軍旅生活也是跟以色列人與南韓人很好的話題。順帶一提以色列也是另一個美女國,只是這些美女們都學過戰技,千萬小心別惹她們生氣啊!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建議在巴勒斯坦託管地推行分治方案。這一方案規定了新的阿拉伯和猶太國家的國界,並指定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將為聯合國進行國際管理。英國對巴勒斯坦的託管定於1948年5月14日午夜終止。同日,以色列宣布建國。次日,鄰近的阿拉伯國家一起圍攻以色列,最後被以色列擊退,是第一次中東戰爭(1948年5月-1949年3月)。此後,以色列與鄰近阿拉伯國家陸續發生五次戰爭,以色列更在第三次中東戰爭(或稱六日戰爭,1967年6月5日–6月10日)中從埃及奪取加薩走廊及西奈半島;從約旦奪取東耶路撒冷與約旦河西岸地區;從敘利亞奪取戈蘭高地。國際社會試圖調解以巴衝突,至今未果,但以色列和埃及及約旦已經分別簽署和平條約。加薩走廊與約旦河西岸目前由巴勒斯坦自治,西奈半島已歸還埃及,東耶路撒冷與戈蘭高地仍為以色列占領。
Eilat
之前就已耳聞以色列超級嚴格的安檢,特地趕在海關開門的時間抵達,很順的通過行李檢查,但檢查護照的時候還是因為去過黎巴嫩、伊朗、印尼與馬來西亞等回教國家被叫去小房間了,簡單問我去這些國家幹嘛,來以色列的計畫等等,叫我到外面等,癡癡等的過程意外發現有免費WIFI,也算是另類的貼心服務,跟黎巴嫩友人分享,他說是以色列方便監控你的陷阱。以色列知道如果護照上有它的章,之後到伊朗、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家會被刁難,所以另外給你出入境卡,不在護照留下任何紀錄。計程車司機也愛消遣約旦,看到歪國人上車就說welcome back to civilization(歡迎回到文明世界)。
才抵達以色列就看到這和諧美麗的畫面,當下對以色列加了很多分。
傳統料理Shakshuka。
Jerusalem
因為過海關Delay,到耶路撒冷時剛好碰上猶太人每七天一次的安息日(Sabbath),類似西方的星期天休息,差別在按照猶太習俗,從星期五的日落開始到星期六的日落結束,整個城市像死城,店家全關門,街道一片冷清,大眾交通工具全部停駛,只好噴計程車到沙發主人家。(殘念是不小心手賤刪了合照)這次以色列之旅,對猶太人的好感大增,某天在市區內搭公車坐錯方向,司機知道後,特地載我到正確的站牌,再交代另一台公車司機把我送到,新司機也沒跟我多收車票錢。
到以色列就是為了有「世界的中心」之稱,同時為三大宗教(基督教、回教、猶太教)聖地的聖城耶路撒冷,看到聖殿山的金頂清真寺當下內心的感動與激動至今仍難以忘懷!上一次有這種感覺是在世界的盡頭-阿根廷的烏蘇懷亞,非常神奇的巧合,從世界盡頭到世界中心有著相同感動,不同的種族與宗教可以在此和諧相處,走在耶路撒冷就像走在歷史之中,造訪各個宗教聖地。我覺得是人一生中一定要造訪的地方(不論自己的宗教為何),基督教徒或穆斯林看到聖地的感動應該比我這偽佛道混合徒更深刻。
聖殿山(Temple Mountain)是猶太教最神聖的地方。猶太人的聖殿位於此處:第一聖殿建於西元前967年,前586年被毀;第二聖殿建於西元前515年,於70年被毀。而西牆(哭牆)被認為是當年最靠近聖殿的,使它成為猶太教信仰中聖殿山之外最神聖的地點,哭牆得名於猶太徒至此哀悼歷史上一次次遭到的壓迫而感傷哭泣,並在此祈求未來順利平安。
聖殿山上的阿克薩清真寺(Al-Aqsa Mosque) 和圓頂清真寺(The Dome of the Rock)因為與可蘭經中紀載先知「夜行登霄」展現神蹟的關聯,成為回教第三大聖地(麥加、麥地那之後),阿克薩清真寺始建於710年,一度毀於地震與戰火,至1187年重建並陸續修建至今,圓頂清真寺是整個耶路撒冷的大地標,建於 691年,清真寺中的岩石據信是先知「登霄」的地方,唯一的殘念是兩間清真是都只開放穆斯林進入,還有被圓頂教堂深深吸引,繞兩圈拍照最後漏拍阿克薩清真寺。
「夜行登霄」是先知穆罕默德於621年應真主之召,在天使加百列(Gabriel)陪同下先從麥加騎著神獸「夜行」來到耶路撒冷,然後從聖殿山「登霄」抵達天堂,晉見真主。
聖墓教堂(Holy Sepulchre)是基督教的聖地,是耶稣被釘上十字架與安放遺體的聖墓所在,於西元四世紀由首任改信基督教的羅馬皇帝康斯坦丁(Constantine the Great)下令重建,幾經戰火毀壞與修建,目前看到的教堂主要是12世紀整建的。
耶稣被釘上十字架的受難地。
左下方的石座是耶穌的聖體從十字架取下時放置與進行塗油禮的地方。
安放耶穌遺體的聖墓。
Nazareth
耶穌幼時生活的地方。
著名景點是聖母領報堂(Basilica of the Annunciation)是天使加百列(Gabriel,跟陪同回教先知穆罕默德夜行登霄是同個天使)向聖母瑪利亞告知她将受聖神降孕而誕下聖子耶穌的原址上所興建的教堂。
有趣的是教堂內收藏具有各國特色的聖母聖嬰像。
位在聖母領報堂旁邊的St. Joseph Church教堂內部。
小山丘上的Basilica of Jesus the Adolescent教堂與Nazareth市景。
今日Narareth是阿拉伯裔居多的城市,城市中美麗的Maqam al-Nabi Saeen Mosque清真寺。
Haifa
以色列的第三大城市。
來海法主要是為了巴哈伊花園(Bahá’í garden),也讓我想起在印度新德里參觀過的Bahai蓮花寺(Lotus Temple)。
巴哈伊信仰(或稱巴哈伊教,Bahá’í Faith),基本教義可概括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和「人類一體」。1863年由巴哈歐拉(Bahá’u’lláh,1817-1892)創立於伊朗,並在中東地區開始傳播。巴哈伊信仰目前擁有約700萬信徒,遍布於世界各地,又以印度和伊朗最高。認為宗教的歷史是上帝派遣顯示者對人類進行教化的過程,世界上的各個宗教都是同樣源自於上帝,並無區別。歷代顯示者有亞伯拉罕(Abram,同時為猶太、基督、回教的先知)、摩西(Moses同時為猶太、基督、回教的先知,帶領猶太人出埃及)、釋迦摩尼(創立佛教)、瑣羅亞斯德(Zoroaster,創立祆教,又稱拜火教)、耶穌、穆罕默德和巴孛(Báb Alí Muhammad Shírází,創立巴比教Bábí há),以及巴哈歐拉(Bahá’u’lláh,創立巴哈伊教)是最新的一位。
1836年完工的Stella Maris Monastery。
好愛吃Falafel(油炸鷹嘴豆餅又名中東蔬菜球)是中東地區的平民美食,用鷹嘴豆或蠶豆泥炸過加上調味料夾在阿拉伯麵包(Pita)之中做成。便宜又好吃的特性,也是土耳其Kebap之外,另一個陪我度過許多飢腸轆轆時刻的好旅伴。意外在街上看到一家名叫台北的日式餐廳。
Tel-aviv
以色列的經濟與文化中心,也是中東最熱情奔放、活力四射、包容開放(中東難得的LGBT友善城市)、最西化的大都會,以城市沿岸沙灘及豐富的夜生活著名,有中東的邁阿密或曼哈頓之稱,還有我最愛的街頭塗鴉!整個城市的人都會講英文而且非常友善,也是另一個我很喜歡會想久待的城市。
Jaffa是世界最古老的港口之一,曾分別出現在猶太教與基督教的聖經之中,90年代開始發展觀光,大量的藝術工作室、咖啡廳、餐廳、酒吧進駐。另外也以古老的巷弄與周末的跳蚤市場聞名。
Carmel市場周遭以及Jaffa區的塗鴉。
Florentin區的塗鴉,對我來更是天堂!拍照拍到欲罷不能,到最後一刻,才急忙離開去趕飛機。
沙發衝浪認識的Yael與友人Yuval一起吃吃喝喝城市閒逛,我們都去過南美洲。南美洲是以色列人非常熱門的旅行目的地,尤其是剛退伍的年輕人會給自己一段時間旅行,通常不是去南美就是到東南亞或者印度。與之前在阿根廷認識的以色列友人Tal會合,後來他也特地將台灣加入亞洲的行程來找我玩。
帶他台北趴趴走之外,更投其所好帶他見識亞洲LGBT友善城市之一的台北市Gay Bar與Club。
不經意看到這張畫風與好友Deanna非常相似。
最後在國際機場領教到以色列出入境前所未見的超嚴格安檢,曾去過許多回教國家的我又被仔細盤問旅遊計畫、隨身行李更是仔細檢查。還好沒有像政大學長被叫到小房間脫剩內褲羞辱。
巴勒斯坦(Palestine)
我喜歡猶太人的同時也支持巴勒斯坦建國,並且非常不認同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迫害,以及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對以色列平民的攻擊,因為最後受害的都是兩邊無辜的百姓。
約旦河西岸與加薩走廊目前是由巴勒斯坦自治,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Hamas)佔有加薩走廊,而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Fatah)主導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則管理約旦河西岸,然而以色列建了一條700公里的高牆,將自治區團團包圍住,從A區前往B區常會經過圍牆與檢查哨所,巴勒斯坦居民沒有進出的自由,需要取得通行證,才能通關,以色列常常藉故刁難。
現存的三種以巴衝突解決方案:
一國方案:巴勒斯坦併入以色列,巴勒斯坦的總人口大於猶太人,民主選舉會不利猶太人,且猶太人擔心部分巴勒斯坦激進分子獲得公民身分後可以在以色列自由移動,製造事端。
兩國方案:巴勒斯坦獨立建國,受較多國家支持,但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對國界劃分沒有共識,尤其雙方都認定耶路撒冷是自己的首都。世界上已有138個國家承認巴勒斯坦,狂電台灣的18國,台灣由於親美國與以色列,因此與巴勒斯坦沒有外交關係,也沒有太多官方接觸。
三國方案:加薩走廊併入埃及、約旦河西岸併入約旦。但埃及、約旦與巴勒斯坦都有各自的盤算。
至今沒有任何一個方案有實質進展,而美國近期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並將大使館遷到耶路撒冷,無疑是替已經難解的局勢再火上添油、雪上加霜,也失去自己長久以來中立調停者的角色。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都將耶路撒冷設為首都,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擊敗約旦,佔領耶路撒冷東部至今,聯合國定調以色列是非法佔領,不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因此含美國在內都將大使館設在第二大城特拉維夫。
Bethlehem
耶穌的誕生地,位處巴勒斯坦自治區內。
聖誕教堂(Church of the Nativity)最早建於327,之後毀於大火,並在565年重建。
但是我主要是為了能親身踏上巴勒斯坦土地加上慕名以色列圍牆上的塗鴉而來。圍牆上每一篇故事都向世人控訴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民的壓迫與暴行,感到非常的沉重與沉痛。
下一站:埃及(Egypt)